广州疾控提醒:暑期参加夏令营要警惕这些传染病
这个暑假,各类夏令营、训练营、研学活动等很“火”。
(资料图)
日前,广州疾控发布提醒称,孩子们共同居住、集体活动时应警惕红眼病、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等传染病流行。夏令营期间,主办方和家长应积极关注孩子的健康情况,加强健康监测管理。
1.“红眼病”
红眼病
如何判断得了红眼病?
“红眼病”实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由肠道病毒引起,潜伏期短,一般为12-48小时。
发病开始时,多为单眼出现症状,很快传染到另一眼。球结膜下出血为最显著的症状,可表现为单眼或双眼的异物感、烧灼感、瘙痒、眼部分泌物增多等。自然病程一般为1-3周,预后良好,但偶有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这个病是怎么传播的?
红眼病的传播方式主要为接触传染。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通过患眼—手—物品—手—健康眼,患眼—水—健康眼的方式进行传播。
其中,前者为家庭、同学、同事之间的传播方式,如接触患者或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生活用品,与患者共用洗脸毛巾、脸盆等,或者接触患者摸过的东西,如门把手、生产工具、娱乐玩具等;后者为污水、家庭之间的传播途径。
身边人得了红眼病该怎么办?
若家中有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其毛巾、脸盆等生活用品不能与其他家人混用,且应定期消毒,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擦拭消毒、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
如已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应充分清洁或消毒手部。有眼部疾病应积极治疗,避免眼部感染加重,不宜采用集体滴眼药预防眼病。
此外,红眼病患者病后7-10天内,应尽量居家治疗休息,减少公共场所活动,尤其要避免去公共浴室、游泳池、理发店等公共场所,以免传染给他人。
夏令营期间如出现疑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治疗管理,不得带病参加集体活动,避免延误病情造成疫情蔓延。
如何预防红眼病?
预防红眼病的关键是减少感染。最重要的是,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请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用手卫生,经常用肥皂洗手;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休息,避免用眼疲劳。
对于普通公众来说,红眼病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前往人流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尽量减少游泳次数,想游泳时应选择干净卫生的泳池、佩戴密封性好的泳镜,减少眼睛与池水的接触(注意泳镜不要借给他人使用,以免交叉感染)。
2.手足口病
孩子出现什么症状应就医?
手足口病是夏令营中较为高发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得病初期,一般会有发热、咳嗽、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多数患儿会出现发热。口腔、手心、脚掌等出现疱疹或红色皮疹是主要特点,有些孩子的口腔黏膜还会有疱疹,疼痛明显。
大多数手足口患者是普通型,预后良好,一般1周内自行缓解,无后遗症。
但是,家长需要注意并时刻关注病患儿的身体状况,若病患儿有高烧、发冷、精神不振、肢体颤抖抽搐等重症症状时,要及时就医。未能及时送往医院,可能留下肢体运动障碍、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后遗症。
如何避免感染?
儿童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至少20秒。
居住地或幼托园等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周对地面及桌椅台面、床围栏、门把手、电话等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擦拭。
幼托园等儿童聚集场所应每天落实晨午检查,探摸儿童额头,如有发热要测体温;留心观察儿童的口腔、手、足、臀部和膝盖等是否有疱疹或斑丘疹。
此外,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3.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都有什么症状?
夏季是感染性腹泻的高发季节,夏令营等集体场所中更要注意。
该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起病多急骤,严重者每日排便次数可超过10次,便稀薄且多,常伴有腹部绞痛,严重时还会发生电解质紊乱、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等。
如何预防?
感染性腹泻属于肠道疾病,它的预防与饮食的关系更为密切。
从个人角度看,平时需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直接食用生冷、刺激的食物,尽量少食用易带致病菌的食物,如凉拌菜、海产品等。
食品存放或餐具需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在烹饪时,应达到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时间。要避免进入误区,认为“冰箱里的食物可以直接食用”,隔夜食品或冰箱保存的食品均应加热煮透后再食用。
从环境角度看,夏季更应该注意环境卫生,杀灭苍蝇、蟑螂等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的害虫,预防肠道疾病的发生。
广州疾控提醒,如在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孩子或工作人员中发现以上传染病病例异常增多,应及时报告属地疾控机构、社区卫生院、附近医院和主管部门,积极配合采取控制措施。
各位家长也应注意,如发现自家孩子参加夏令营前出现眼睛不适、发热、皮疹、腹泻等症状时,应暂缓入营。
南方+记者 陈伊纯 通讯员 穗疾控
标签: